很多人認為「以前的歌好聽」,他們說今天的歌不知所謂,認定以往的歌才是好歌。香港人如是,外國人也如是。但大家想想:如果幾十年來幾代人都覺得以前的歌好聽過現在的歌,那麼,全世界的歌水準豈不是一直向下,永不停止?再者,你所說的「以前的歌」跟他所說的「以前的歌」以至其他人心目中的所說的「以前」並不一定相同,那麼那個時候的「以前」才是真正的「以前」?
其實,人通常認為當他在十幾廿歲時聽的歌最好聽。當人到了四、五十幾歲時,仍會認為當他十幾廿歲時的歌最正。原因是一個人在十幾廿歲時,腦部的敏感度、記憶力最強勁,少年十五二十時樣樣感到新鮮,對歌(及其他東西)感受特別強。人們到了到三、四十歲,就會出現「歌曲急凍」情形,只會記著他以前聽過的歌,而不會再聽新歌。這看法有沒有根據呢?有。
美國科網寫手Skynet & Ebert不久前利用美國音樂網Spotify用戶口味資料,整理出人們聽歌口味分佈,結果他們發現:人們平均到了33歲後就不再聽新歌!即是說一般人約在33歲以後的幾十年,都只聽「以前」的歌。由於他們下半生都不會接觸新歌,如你問他們那時的歌好聽,他們的答案自然是「以前的歌好聽」啦。但這不表示「現在」的歌不好,這只表示他們沒接觸現在的歌吧了。
Skynet & Ebert的研究還指出,人們在十幾歲時,喜歡的音樂往往是最Hit、最Pop、最熱門的歌;到了二十歲以後,人開始找到自己的音樂口味,開始偏離最最Hit的歌,開始喜歡些較冷門較另類的音樂。接近三十歲時人的口味接近成熟,不再跟風。
Skynet & Ebert的分析說不上是學術研究,不過他們得出的結果跟一些學術研究結果相符。例如年前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Holbrook與Schindler調查指出,對於各式消費產品,人們最喜歡在十幾廿歲時的所用過的或在當時推出的產品,包括音樂在內。所以,別再因你對「以前的歌很熟悉」、「可以背出以前的歌」就認為「以前的歌好」,為自己腦袋健康著想,多聽新歌吧!
Holbrook 與Schindler解釋:這是因為在十幾廿歲時,人所接觸過的,腦袋最留「印」下("imprint")深刻和清晰的印象,歷久不衰。Swarthmore College歷史教授Timothy Burke指十幾廿歲時乃人生的formative years,即形成之年,故感受最深刻
五六十歲時,乜世面都見過,乜歌都聽過,加上記憶力衰退,這時聽歌的感受又怎能與廿歲時相比呢?就正如初戀永遠是最難忘最甜蜜的道理一樣。這個道理我講過好幾次。
紐約 Columbia University 市場系教授Morris Holbrook與Rutgers University 商學院教授Robert Schindler 調查得到結果指出,對於各式消費產品,人的喜好是:最喜歡他們在十幾廿歲時的所用過的或在當時推出的產品。Holbrook 與Schindler解釋:這是因為在十幾廿歲時,人所接觸過的,腦袋最留「印」下("imprint")深刻和清晰的印象,歷久不衰。Swarthmore College歷史教授Timothy Burke指十幾廿歲時乃人生的formative years,即形成之年,故感受最深刻這就是為何這麼多人認為以前的歌好聽0的的原因了‧非表示以前的歌一定好過今天的歌。
#####
星島日報, 2015
[ #音樂 ]